每日检测可达12万支!膜遮蔽实验室是如何运作的?
随着上海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用于检测的仪器设备都在满负荷地运转,而网络上关于核酸检测结果迟迟不出的议论越来越多。4月8日,区科委接到气膜方舱实验室建设任务时,两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哪里可建?”“何时可用?”
区科委会同相关技术专家,在徐汇滨江、华泾工业园区、青少年体校等地进行现场踏勘,通过对区域内人口密度、基础配套、生物安全、交通便利等因素综合考量,最终将徐汇滨江的一处仓库作为实验室选址。4月9日深夜,仓库内依旧灯火通明。“仓库空置了多年,现场供电、供水不足,还没有网络!”区科委胡喆焦急地和同事打着电话。施工基础薄弱将会拖慢实验室入场搭建的速度,怎么办?
一声集结号响起,区科委与区建管委、环保局、绿化市容局以及徐房集团、西岸集团等通力协作。100多人通宵奋战,争分夺秒,抢时间、抢速度,终于在4月10日中午前完成了现场水、电、网络等设施配套建设。
4月11日,“华银康徐汇区气膜方舱实验室”投入试运行。其由6座气膜方舱实验室组成,现已配备了一百多台PCR扩增仪,设计通量为24小时10万管,从试剂配置到报告出具,核酸标本检测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一个流程最快4小时就可以拿到结果。
区科委鲍心洋负责为实验室团队安排吃和住。随着实验室各项设备陆续进场,她身上肩负的压力逐渐增大。“眼看实验室快要建好了,200多人要从外省市过来支援。可是住宿和用餐还没着落。”
面对困难和压力,她没有轻言放弃。4月8日至10日期间,她不停打着电话。为了找到同时兼顾安全、路程近的酒店,她一边根据区文旅局、体育局提供的房源信息逐一联系沟通,一边在百度地图上以实验室为圆心,“地毯式”地排摸酒店。疫情期间,酒店资源紧张,她一次次失望,又一次次重拾希望,打了100余个电话、排摸了100多家酒店,最终在实验室团队来沪的前一天找到了合适的酒店。
“民以食为天”,她还在区市场监管局、天平街道、西岸集团等单位协助下,排摸了20余家餐饮保供单位,一一电话沟通,详细了解餐标和餐厅位置,只为了让技术人员们吃上热饭、热菜。
鲍心洋又接到了电话。技术人员乘坐的摆渡大巴缺少柴油尿素,车子在路上提不起速度。实验室虽然电话问了好几家加油站,但均被告知缺货。她立刻拿起手机,向实验室附近的加油站挨个询问,最终在华浦加油站找到了尿素资源,保障了摆渡大巴的正常运营。
4月13日中午,一辆满载着核酸检测样本的货车,缓缓驶入实验室。连续三天核酸检测能力都徘徊在每日3万管左右,区科委胡喆对此非常苦恼。面对全区大筛查检测的需求,必须要把实验室的产能迅速提升。“检测人员只有这些,机器也没法再增加。怎么办?”
区科委深入实验室与技术人员进行探讨,原来核酸采样、转运的时间频次与实验室人员排班调度的匹配程度,才是提升产能的关键。胡喆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一个专门的数据模型,把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几十万条数据记录进行自动化处理?
为此,他与区卫健委、疾控中心、街道采样点等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生产运营工作平台,对检测环节开展全天候逐小时的数据分析,实时优化班组调度和人员匹配,进一步推动精准化“采”“检”匹配。目前,实验室实际产能已由每日3万管快速提升到12万管,并保持高位稳步安全运行,极大提升核酸检测报告速度。
抗疫就是命令,保障就是责任。现在,徐汇区气膜方舱实验室始终在安全、持续、有效地运行。
猜你喜欢:
战“疫”故事“汇”:东一家西一户,邻居来帮忙!连线方舱丨方舱里也能上网课,WiFi、电脑、打印机一应俱全“咚咚咚”之后的寂静……块长敲门问安救回独居老人家庭舱!爱心舱!近500名患者在家人陪伴下共渡难关机器声响起,徐汇区重点企业全力以“复”
来源:上海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