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20名博士后,年薪50万。江门双碳实验室拥有高薪的纳贤
近日,一则招聘信息引发广泛关注:坐落于江门市新会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发布招聘信息,计划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20名,年薪50万元起。高薪纳贤的背后,折射出全市、全区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和力度。
当前,新会区正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倍增”工程,不断完善更具活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探索更富成效的育才强才办法,在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圈上不断谋突破,深入推进新会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致力打造产才融合的示范之城、开放创新的活力之城、人才生态优良的宜业宜学宜居之城。
招贤纳士
拟聘博士后研究人员20名
去年12月,江门双碳实验室正式启动成立,吸引多个合作项目签约落户,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关注焦点。
江门双碳实验室坐落于以启超大道和今洲路为主轴的新会“创新走廊”。官方信息显示,江门双碳实验室由江门市人民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举办,是江门市市属事业单位。实验室区位条件优越,距离珠西枢纽江门站仅2公里,无缝接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实验室占地83.5亩,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园区环境好、基础条件优、建有研发大楼、孵化器、综合办公楼、人才公寓和国际会议中心等配套建筑。
该实验室以创建广东省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目标,围绕低碳、零碳及负碳技术,聚焦双碳战略规划与政策设计,以CCUS、储能、 生态碳汇、低碳技术集成与系统设计以及气候变化政策与金融几个重点方向开展研究,涵盖气候与碳科学、公共政策、金融、数据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生态学、计算机、工程、农学、经济学等学科。目前,实验室已聚集了院士、长江学者等双碳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并汇聚了一批博士、博士后青年优秀人才。
在此次招聘中,江门双碳实验室计划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20名。根据招聘条件,应聘者年龄需在35岁及以下,并在三年内取得海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气候和碳科学、公共政策、金融、数据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生态学、计算机、工程、农学、经济学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岗位将实行年薪制,年薪50万元起。
打造留才“磁力场”
“创新走廊”拥有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27家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年来,新会区高标准建设人才载体,为招才、留才、用才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比如江门双碳实验室所处的新会“创新走廊”,正是新会区种下的其中一棵“梧桐树”。目前,新会“创新走廊”已汇集江门双碳实验室、中集智库、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等孵化器,入驻企业超200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新会区正通过科创政策支持、创新平台搭建和创新力量培育等高标准升级新会“创新走廊”,未来,这里将成为认识新会、认识江门的对外窗口。
除了新会“创新走廊”外,在教育领域,目前,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建设进展顺利,人才的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同时,新会区正全力推进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工作,积极指导各设站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去年,广东芳源环保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亚太(广东)纸业和江门农商银行新增成为博士工作站。目前,新会区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创新实践基地13家、博士工作站8家,数量居全市前列。
当前,新会区正坚持“高精尖缺”需求导向,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和项目引进工作,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兴产业储备人才。近年来,全区共成功引进8个生物医药领域的顶尖团队落户新会。同时,围绕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为协助园区企业开展有效精准的人才和项目对接,今年以来,新会区成功与清华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签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人才供给基地协议,在引进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创新发展、技术转化应用推广、定向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以更广视野引进领军人才。
采写:南都记者 罗韵姿
图片:通讯员 张奕维 摄
涵养暖才“生态圈”
累计发放补贴近8000万元
用力引进人才,更要用心培育人才,用情服务人才。近年来,新会区积极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工作意见、高层次人才“六个一”服务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指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在人才引进、就业、落户、科研、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目前,新会区已建立领导定期联系机制,区领导“一对一”联系高层次人才,日常通过个别谈心、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建立密切联系,并在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活动,主动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切实为人才解决困难;高标准建成全省首个高铁站内人才驿站等4个人才驿站和19个涵盖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等领域的人才服务驿站;新增一批人才公寓,推行以优惠价格购买人才住房、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申请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等多种人才安居方式;开设医疗保健服务绿色通道和提供子女入学绿色通道,2021年以来已为100名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值得一提的还有,2016年以来,新会区共发放各类人才补贴7800多万元。其中,2021年发放购房补贴495万元、租房补贴110万元、生活补贴393.7万元,切实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供财力保障。
下一步,新会区将继续全力营造最优人才环境。一方面,将加速构建与湾区核心城市“半小时高铁、一小时汽车”同城生活圈,推进“城市客厅”建设,加快中医院新院、枢纽新城小学等一批优质公共配套建设,发展科研、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营造最优人才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发展得好。另一方面,立足高素质人才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新会区还将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服务,健全“人才驿站+人才系统+人才管家”的服务体系,充分利用配建房资源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提升“葵乡人才卡”内涵,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及时协调解决人才遇到的困难。